發布者:admin 時間:2025-07-02 06:09:09
最近刷短視頻時,突然蹦出個讓人眉頭直跳的詞兒——"黑人玩死中國女人"。這標題黨看得人心里咯噔一下,手指頭卻忍不住往下滑。這種聳人聽聞的傳言,怎么就像野草似的割不完呢?
上個月有個案例特別典型。某短視頻平臺突然瘋傳"外籍男子當街施暴",配文直接套用這個刺眼的標簽。結果警方調查發現,視頻拍攝地在南美,當事人壓根不認識。你看,造謠者就盯著兩點下手:
這種"三合一配方"的謠言,點擊量分分鐘破萬。有數據統計,帶種族標簽的謠言傳播速度是普通內容的3.2倍,評論區更是吵得不可開交。
去年網信辦公布的典型案例里,有個專門編造涉外謠言的團伙。他們自曝套路:先搜國際新聞里的暴力事件,換個中國地名,把當事人改成黑人,再編點香艷情節。這套組合拳打下來,平臺算法就自動推給關注國際新聞的用戶。
更絕的是,他們還會養幾十個小號在評論區帶節奏:"中國姑娘要自愛啊""外國人憑什么在國內囂張""有關部門該管管了"
這些看似正義的發言,其實都在給謠言添柴加火。有研究顯示,每條爭議性謠言背后平均有23個水軍賬號在操控輿論。
咱們別被謠言帶偏了方向。民政部最新數據顯示,2022年中外婚姻登記量反而同比下降了12%。在上海某涉外婚姻登記處,工作人員老張說了個大實話:"現在跨國結婚審查嚴得很,哪來那么多狗血劇情?"
認識個在廣外讀書的姑娘小王,她男朋友來自加納。兩人談了三年戀愛,最近剛見完家長。"剛開始我爸媽死活不同意,后來發現這小伙比本地女婿還勤快,天天搶著洗碗。"小王笑著給我看他們的訂婚照,照片里兩家人的笑容特別真實。
今年三月正式實施的《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》明確說了,挑動民族歧視的言論可以直接封號。有個典型案例,某網民P圖偽造"外教騷擾女生"被拘了15天,賬號連帶注銷。平臺現在也學精了,帶敏感詞的帖子先扣留審核,人工查完才放行。
但光靠堵還不夠。深圳大學做了個實驗,給兩組學生看同個涉外新聞,A組只看報道,B組加看了科普視頻。結果顯示B組對謠言的辨識力提高了41%。這說明啥?提高信息素養才是治本之策。
下次再看到這種辣眼睛的標題,咱得先冷靜。記住三個"別急著":別急著轉發別急著站隊別急著開罵
有個方法特管用——反向搜索。把視頻里的關鍵信息(比如建筑物、車牌、路牌)截圖,用搜索引擎的以圖搜圖功能,八成能找出原始出處。上次有人傳"廣州黑人聚集區暴亂",結果一查是尼日利亞五年前的新聞畫面。
說到底,這種謠言能火,還是抓住了某些人的認知偏差。咱們得明白,愛情不分國界,善惡不分膚色。與其被謠言牽著鼻子走,不如多接觸真實的世界。就像那個嫁給法國小伙的成都妹子說的:"過日子看的是人品,又不是護照顏色。"
地址:深圳市羅湖區翠竹街道愉天社區貝麗南路48號金麗豪苑鵬云閣1706
電話:021-56789123
傳真:021-56789123
手機:13800138000
郵箱:admin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