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者:admin 時間:2025-07-02 06:09:25
有沒有發現最近總能在朋友圈刷到云南電視臺的新聞節目?大家討論的焦點總離不開一個名字——楊珊。這個扎根西南邊陲的女主播,憑什么能在短視頻時代讓省級電視臺的節目煥發新生機?
楊珊的工位抽屜里至今留著2003年的記者證復印件。那會兒剛畢業的她被分到民生新聞組,每天跟著老記者跑菜市場糾紛、城中村改造現場。有次暴雨引發山體滑坡,她扛著攝像機在泥地里摔了三次,硬是拍到了受災群眾轉移的完整畫面。
"當時覺得做新聞就是跑現場,現在才明白是在跑人心。"去年接受內部采訪時,楊珊對著鏡頭晃了晃當年磨破的采訪本。從《都市條形碼》外景記者到《云南新聞聯播》主播臺,她的工作服從沖鋒衣換成了西裝套裙,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始終記錄著觀眾打來的各種電話號碼。
看過楊珊主持的人都有種奇怪感覺——明明播的是時政要聞,她卻能讓會議室里的數據變得像菜市場里的白菜價格般親切。有次播報全省脫貧數據時,她突然對著提詞器外插了句:"就像我們小區張阿姨家的火腿生意,從自家灶臺做到淘寶店,這就是實實在在的增收嘛。"
這種"人話新聞"的風格在2021年徹底出圈。那年的COP15大會在昆明召開,楊珊在直播中把生物多樣性保護比作"民族菜譜",說"要是只剩宮保雞丁沒有汽鍋雞,這頓飯吃著多沒勁"。當晚#云南臺女主播說美食#的話題直接沖上微博熱搜前三。
當大家都在討論電視臺會不會被短視頻取代時,楊珊帶著團隊搞了個"反向操作"。她把《新聞聯播》里的民生政策做成30秒方言版,通過抖音賬號"珊姐說事"傳播。最火的一條關于醫保報銷新規的視頻,用傣族、白族、彝族三種方言各錄一遍,播放量加起來破了800萬。
"不是說傳統媒體不行了,是講故事的方式得換個鍋灶。"今年三月全省兩會報道,楊珊的團隊嘗試了VR直播。代表委員們胸前的證件牌變成可點擊的虛擬標簽,觀眾能看到提案建議的詳細圖解。這種操作讓云南臺的新媒體賬號一周漲粉47萬。
去年兒童節,楊珊在節目里提到山區小學缺體育老師。沒想到三個月后收到教育局反饋,說有32位退休教師主動報名支教。這事她沒在節目里提過,直到受助學校把感謝信寄到臺里大家才知道。
私底下同事都叫她"楊三多"——加班多、點子多、白頭發多。有次臺里拍宣傳片需要凌晨四點取景滇池,導演說隨便找個替身,她非要親自上:"晨霧里的光線每分每秒都在變,假鏡頭騙不了人。"
回到開頭那個問題。在省級衛視收視率普遍下滑的當下,楊珊能帶著云南臺逆勢上揚,關鍵抓住了三個要點:
今年八月,楊珊開始在新欄目《邊城對話》里嘗試"新聞+電商"模式。每期介紹完鄉村振興項目,屏幕下方就會出現助農購買二維碼。開播首期幫怒江草果農戶銷了12噸貨,有網友留言:"看新聞還能順手做公益,這主播能處。"
或許正是這種"不務正業"的創新,讓五十歲的電視臺在二十五歲的互聯網時代找到了新坐標。下次再看到楊珊出現在屏幕上,不妨留意她胸針的款式——蝴蝶造型代表生物多樣性周,茶花圖案是昆明城市宣傳,這些小心思藏著地方媒體人的生存智慧。
地址: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漢溪大道東477號602自編之二房
電話:021-56789123
傳真:021-56789123
手機:13800138000
郵箱:admin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