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者:admin 時間:2025-07-02 04:25:03
你在職場里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?明明同期入職的同事都升職加薪了,自己卻卡在基礎崗位三年沒動過。下班擠地鐵時看著寫字樓燈火通明,突然想不通:每天按部就班完成工作,為什么就是追不上別人的腳步?
前兩天在健身房遇到個有意思的案例。有個會員突然在三個月里體脂率降了8%,肌肉量漲了5公斤。教練說他原本是典型的佛系健身族,直到有次體檢查出脂肪肝,這才開始每天提前一小時到健身房加練。鼓足勁力爭上游這個詞,在他身上具象成了早晨六點的杠鈴撞擊聲。
2023年職場白皮書顯示,北上廣深四大城市的職場人日均工作時長已經突破10小時。但吊詭的是,35%的受訪者坦言自己處于"假裝忙碌"狀態。這種普遍存在的職業倦怠,和抖音上爆火的"00后整頓職場"形成奇妙對沖。
去年有個創業者的故事在創投圈刷屏。張濤原本是互聯網大廠的資深產品經理,拿著百萬年薪過著令人艷羨的生活。疫情后他所在的事業部被整體裁撤,這才發現自己在舒適區待得太久,連最基本的行業動態都跟不上。現在他在深圳華強北搗鼓智能硬件,凌晨三點還在和供應商核對電路板參數。用他的話說:"鼓足勁力爭上游不是打雞血,是成年人該有的生存自覺。"
很多人把努力等同于無腦拼命,這其實掉進了思維誤區。有個做自媒體的朋友跟我吐槽,她曾經連續三個月日更短視頻,粉絲數卻卡在10萬死活上不去。后來調整策略,把80%精力放在選題策劃和數據分析上,反而半年內沖到百萬粉。
誤區一:用戰術勤奮掩蓋戰略懶惰
凌晨四點的辦公室燈光確實感人,但要是方向錯了,這種努力就像在跑步機上狂奔。有個做外貿的朋友,疫情期間堅持每天發200封開發信,回復率卻不到1%。后來改用領英精準開發,轉化率直接翻了五倍。
誤區二:把存量當增量使喚
認識個教培行業的老師,雙減政策后守著線下教室不肯轉型。后來看同行都在做知識付費,才咬牙把十年教案整理成線上課程,現在收入反而比之前高了三成。鼓足勁力爭上游的關鍵,是要找到撬動增量的支點。
誤區三:錯把平臺當本事
前陣子有個熱搜挺扎心:某大廠員工被裁后才發現,自己引以為傲的"操盤過億級項目",離開平臺后連個像樣的商業計劃書都寫不出來。真正的競爭力,應該是褪去平臺光環后還能剩下的硬核技能。
最近跟獵頭朋友喝酒,他說了個挺有意思的現象:現在年薪百萬以上的候選人,簡歷里普遍有個共同點——每隔兩三年就會主動跳出舒適區。有個做跨境電商業績過億的老板,四十歲突然跑去讀EMBA,同學們都覺得他瘋了。結果去年借著課堂資源拿下中東王室訂單,公司估值直接翻倍。
有個方法可以試試:每月選個周末做"人生進度復盤"。拿張A4紙中間畫條線,左邊寫"正在做的事",右邊寫"應該做的事"。去年認識個程序員就是這么發現自己沉迷技術細節,卻忽視了行業趨勢把握。現在他轉型做技術顧問,收入反而比寫代碼時高了兩倍。
回到開頭那個問題:為什么有人越努力越迷茫?可能搞錯了"爭上游"的真正含義。見過太多人把生活過成永不停歇的馬拉松,卻忘了抬頭看路標。鼓足勁力爭上游不該是自我消耗的借口,而是清醒認知后的精準發力。
上周參加行業峰會碰到個前輩,他公司今年剛完成B輪融資。聊起創業經歷時他說,真正讓他蛻變的不是通宵加班,而是某個凌晨三點突然想明白:所謂成功,不過是找準賽道后持續迭代的能力。這話聽著雞湯,細想還真是這個理——就像登山時選對路徑的人,喘得再厲害也是在往上走。
地址:重慶市九龍坡區銅陶北路113號3幢
電話:021-56789123
傳真:021-56789123
手機:13800138000
郵箱:admin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