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者:admin 時間:2025-07-02 01:43:06
最近刷手機時總看到"九尾網環球時報"這個詞組在熱搜榜上跳,這倆名字分開都聽過——一個是深耕國際資訊的新媒體平臺,一個是老牌權威紙媒的國際版塊。但合在一起能搞出什么名堂?他們搞的"媒體聯姻"真能改變我們看國際新聞的方式嗎?
這事得從去年秋天說起。當時環球時報總編在行業論壇上說了句"傳統媒體要主動鉆進新媒體生態圈",沒想到兩個月后就和九尾網簽了戰略協議。具體合作模式挺有意思,環球時報把國際新聞的深度報道授權給九尾網做數字化改編,九尾網則開放自己的用戶行為數據給環球時報做選題參考。
舉個真實案例,今年3月關于俄烏沖突的系列報道。環球時報記者在前線采寫的5萬字原始稿件,經過九尾網的數據團隊分析,發現18-35歲用戶更關注"戰爭中的科技應用"這個點。結果專題報道里增加了無人機作戰、星鏈系統應用等6個技術向章節,在九尾網客戶端上線當天閱讀量就破百萬。
傳統媒體的轉型焦慮誰都看得見。環球時報國際版之前做過自家APP,砸了800多萬開發費,結果日活用戶還不到3萬。九尾網那邊也有煩惱,雖然用戶量過億,但總被詬病"內容快餐化"。兩家這么一合作,相當于環球時報借船出海,九尾網有了內容護城河。
用戶獲取信息的斷層問題更明顯。現在年輕人看新聞,刷短視頻可能只看個標題,看長文章又嫌累。九尾網環球時報搞了個"三維閱讀"功能,同一篇報道拆成30秒視頻、千字圖文和萬字深度三種形態,用戶按需切換。測試數據顯示,用戶平均停留時間從48秒提升到6分半鐘。
還有個國際新聞本土化的老大難。去年報道日本核廢水排放事件時,九尾網環球時報專門做了個"輻射量可視化地圖",用戶輸入所在城市就能看到模擬擴散路徑。這個功能上線當天,相關報道的分享率暴漲300%,逼得環保部門不得不出來開新聞發布會。
這個問題得拆開來看。在選題會上,環球時報的資深編輯和九尾網的算法工程師現在要坐一起開會。有個段子說,剛開始兩邊互相聽不懂對方說話——編輯說"這個選題有新聞價值",工程師回"但用戶畫像匹配度只有37%"。
不過磨合半年后確實搞出新玩法。比如今年報道G20峰會,他們搞了個"新聞拼圖"項目:環球時報記者在峰會現場采寫,九尾網用戶通過互動問答生成問題庫,AI系統實時篩選出最受關注的20個問題,記者當天就要在報道里回應這些疑問。這種"采編互動一體化"的模式,把傳統新聞生產的線性流程打造成了網狀結構。
數據最能說明問題。合作半年后,九尾網的國際新聞板塊用戶留存率從19%提到43%,環球時報官網的18-35歲用戶占比翻了兩倍。更意外的是,九尾網環球時報的英文版在海外華人圈爆火,有個留學生在推特上說:"終于能看到不帶濾鏡的中國視角報道了。"
但爭議也不是沒有。有些老讀者抱怨"深度報道被拆得七零八落",學界也有人擔心算法主導選題會削弱新聞專業主義。不過九尾網環球時報最近搞了個折中方案——重要報道保留完整版入口,同時提供"碎片化閱讀指南",用戶既能快速獲取要點,也能隨時切入深度閱讀。
現在打開九尾網環球時報的客戶端,能看到不少新花樣。像"新聞時間膠囊"功能,把俄烏沖突的每階段報道打包成數字檔案;"專家問答直播"讓記者和讀者實時互動;最酷的是VR新聞專區,戴上設備就能"親臨"國際新聞現場。
這種融合模式正在引發連鎖反應。聽說已經有其他省級媒體在找科技公司談類似合作,學界也開始研究"九尾網環球時報現象"。說到底,國際新聞傳播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,當專業內容遇上互聯網玩法,或許真能闖出條新路來。下次再看到"九尾網環球時報"的報道,不妨留意下那些藏在文章里的小機關,說不定就藏著未來新聞的模樣。
地址:臨沂市蘭山區金壇路與開源路交匯東誠德盛世春暉14號樓4單元201室
電話:021-56789123
傳真:021-56789123
手機:13800138000
郵箱:admin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