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者:admin 時間:2025-07-02 04:13:04
你聽沒聽過這樣的說法——"最可愛的人永遠穿著迷彩服"?這話可不是隨便說說的。從汶川地震廢墟里刨出嬰兒的戰士,到疫情中逆行運送物資的軍車,每次大災大難面前,總能看到那抹橄欖綠在拼命。
2008年5月13日,北川中學的廢墟上,有個戰士硬是用手指刨了4小時。指甲蓋都掀翻了,血水混著水泥渣往下滴,就為了救出被預制板壓住的中學生。后來記者問他圖啥,小伙子抹了把臉:"當兵的不就是老百姓的親兒子么?"
這種不要命的救援模式幾乎成了慣例。去年鄭州暴雨,某連隊30多個小伙子用身體筑人墻,在齊胸深的水里泡了整整8小時轉移群眾。有個大娘哭著說:"這些娃兒跟我孫子差不多大,咋就這么舍得自己呢?"
你以為子弟兵就搶險救災的時候露臉?在海拔5400米的哨所,戰士們每天要背著30斤裝備巡邏。有個新兵第一次上山,缺氧到嘴唇發紫還在堅持。班長問他為啥這么拼,小伙子喘著粗氣說:"咱們腳下踩的可是國土啊!"
更絕的是那些邊防軍屬。云南某個邊陲小鎮,軍嫂們自發組了個"炊事班",每周給哨所送自己腌的咸菜。有個大姐說得實在:"自家男人守國門,咱們得把后院拾掇明白了。"
可能有人要問:同樣是做好事,怎么人民子弟兵的事跡就格外動人?這里頭有個關鍵——他們本來可以不這么做。救災不是訓練大綱里的必修課,幫老鄉收莊稼更不是考核指標。但你看那些兵,救完災還順手把街道掃干凈了,幫完忙連口水都不肯喝。
記得有個退伍老兵跟我說過掏心窩子的話:"穿著這身衣服,看見老百姓受罪,膝蓋它自己就軟了。"這話糙理不糙,道出了子弟兵骨子里的責任感。就像去年重慶山火,老百姓自發給滅火官兵送冰棍,結果整箱冰棍傳了2公里都沒人拆包裝——大伙兒都說"讓最前線的戰士先吃"。
最絕的是這些故事往往沒有"劇終"。有個舟橋部隊的老班長,退伍后在老家開了個修車鋪。2020年發大水,他帶著徒弟連夜趕制了20個簡易救生筏。記者采訪他,這哥們撓撓頭:"習慣了,看見水就手癢想搭橋。"
這種"職業病"恰恰說明,人民子弟兵的事跡從來不是刻意為之。就像那個在高鐵上幫乘客抬行李的退伍兵,被認出來時連連擺手:"應該的應該的"。他們早就把奉獻精神刻進DNA里了。
有人較真:現在都是高科技戰爭了,還搞這些老傳統干啥?但看看抗疫時那些累癱在方艙醫院走廊的軍醫,看看抗洪時人肉傳送沙袋的年輕面孔,答案再清楚不過——有些事,永遠需要帶著體溫的人來完成。
說到底,人民子弟兵的故事為啥這么抓人?因為這些穿軍裝的小伙子大姑娘,在用最笨的辦法守護著最珍貴的東西。他們可能不會說漂亮話,但那一身泥一身汗的樣子,比任何豪言壯語都帶勁。就像那個在救災現場被拍到的士兵,一邊啃冷饅頭一邊說:"咱當兵的,見不得老百姓受委屈。"這話,夠實在。
地址:陽江市陽東區大八鎮下飛鵝嶺工業區(住所申報)
電話:021-56789123
傳真:021-56789123
手機:13800138000
郵箱:admin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