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者:admin 時間:2025-07-02 06:58:17
這事兒得掰開了揉碎了說。前陣子跟一個做短視頻項目的哥們兒喝酒,他拍著桌子喊:"老子這創意絕對能火!"結果半年后項目黃了——不是點子不行,是壓根沒想清楚用戶要什么。互聯網創業圈子里有個怪現象:人人都覺得自己手握改變世界的金鑰匙,可真正能打開門的往往不是鑰匙本身,而是擰鑰匙的耐心和技巧。
舉個實在的例子,Airbnb剛開始就是個"給會議期間訂不到酒店的人提供充氣床墊"的點子,要是創始人光顧著吹噓"共享經濟"的概念,估計早就涼了。他們花了整整兩年時間,靠手工拍攝房東照片、手寫推薦語這種笨辦法,才把模式跑通。??
別把用戶當傻子:那個做知識付費的"得到"APP,剛開始被吐槽課程太貴。結果人家愣是把299元的課程拆成每天1塊錢的日更模式,轉化率直接翻三倍。用戶要的不是便宜,是占便宜的感覺。
數據不會說謊但會說故事:有個做社區團購的團隊,發現后臺數據顯示凌晨3點下單量激增。開始以為是系統bug,實地蹲點才發現是夜班護士群體剛下班。后來專門針對這個場景優化,當月GMV漲了40%。
資源整合比單打獨斗靠譜:還記得拼多多怎么起來的嗎?人家沒急著自建物流,而是把微信生態玩得透透的。現在回頭看,這招叫"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高"。
去年接觸過一個95后創業者,做寵物智能喂食器的。原型機測試時,50臺設備有47臺卡糧,團隊差點散伙。后來發現是濕度傳感器精度不夠,換成工業級部件后成本飆升,但咬咬牙上了眾籌平臺,愣是把單價599的產品賣爆了。這事兒說明啥?互聯網創業就是個不斷填坑的過程,關鍵看你有沒有把坑填成護城河的能耐。
有個挺有意思的現象:現在成功的互聯網項目,70%都不是最初設想的樣子。美團最早做的是團購,抖音最初是個音樂社區,微信最早就是個聊天工具。就像打麻將,胡牌的方式往往不是開局摸到的那副牌決定的。
融資這事兒吧,就跟談戀愛似的。有個做在線教育的朋友,見了20多個投資人,PPT改到第18版才明白:投資人關心的根本不是你的技術多牛,而是"用戶獲取成本能不能降下來"。后來他把商業計劃書里的技術參數全刪了,換成用戶增長曲線和續費率數據,果然拿到了天使輪。
說到盈利模式,最近觀察到個新趨勢:工具類APP開始玩"付費社群+定制服務"的套路。比如某個記賬軟件,基礎功能免費,但想要智能分析家庭消費結構?得開會員。想請專業理財師一對一指導?得另外掏錢。這招比純廣告模式高明多了,用戶掏錢還覺得值。
跟十幾個創業者聊過,發現大家栽跟頭的地方出奇一致:- 盲目追求DAU(日活用戶),結果用戶來了留不住- 把融資本事當核心競爭力,錢燒完了團隊也散了- 迷信"互聯網思維",忽視傳統行業的游戲規則- 過早追求規模化,基礎沒打牢就急著開城拓地
有個做生鮮電商的案例特別典型:團隊花大錢搞冷鏈物流,結果發現社區便利店才是最佳前置倉。后來轉型做"便利店賦能",反而把履約成本砍掉一半。這說明啥?有時候解決問題的方法,可能藏在問題本身的反面。
最近跟投資人吃飯時聽到個新鮮說法:"現在找項目,先看團隊會不會玩私域"。這話雖然直白,但確實在理。舉個實例:某個做美妝的抖音網紅,把粉絲都導到微信做穿搭社群,現在光會員費一年收800多萬。這玩法比單純接廣告靠譜多了,用戶粘性還強。
還有個趨勢值得注意:工具+內容+社交的三角組合拳。比如Keep從健身工具切入,后來搞社區、做電商、開線下店,現在估值蹭蹭漲。這種模式厲害在哪?用戶來了就不容易走,每個環節都能創造價值。
回到最開始的疑問:互聯網創業者真能靠點子改變世界嗎?咱得說實話——能,但得滿足三個條件:1. 點子要切中真實需求(別自嗨)2. 執行要比同行快三拍3. 能持續進化商業模式
有個做智能硬件的兄弟說得精辟:"創業就像養孩子,剛開始覺得長得像自己就開心,后來發現他得自己學會走路吃飯,最后能成什么樣,還真不是爹媽能完全控制的。"這話雖然糙,但理兒不糙。互聯網創業這事兒,說到底就是個不斷試錯、持續迭代的馬拉松,光有爆發力不夠,還得有耐力。你說是不是這個理兒?
地址: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黎民北路東側
電話:021-56789123
傳真:021-56789123
手機:13800138000
郵箱:admin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