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者:admin 時間:2025-07-02 06:20:46
???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么個現象:某個領導在位時推行的政策風生水起,等換個人上臺,原來的政策就跟退潮似的說沒就沒了。這種"人在政策在,人走茶就涼"的怪圈,咱們今天就來掰扯掰扯。
老話說"一朝天子一朝臣",這話擱現在也不全過時。舉個例子,某市前任書記力推的智慧城市項目,光是傳感器就裝了20萬個。結果新書記上任三個月,項目預算直接被砍掉六成。這種劇情在各地輪番上演,搞得基層干部都學會見風使舵了。
關鍵點來了:
- 政策延續性≈領導任職期限
- 重大項目常淪為"面子工程"
- 干部考核機制催生短視行為
咱們得承認,有些政策確實需要與時俱進。但更多時候,新官上任三把火純粹是為了"立山頭"。某經濟開發區十年換了五任主任,產業園定位從"新能源"改到"文創"再改到"跨境電商",最后變成個四不像。這種折騰,老百姓看著都心疼納稅人的錢。
有個縣委書記跟我說過掏心窩子的話:"現在任期就五年,搞長遠規劃?等見效時功勞算誰的?"這話聽著扎心,但確實是實情。制度設計上存在個死循環:既要顯政績又要謀長遠,這兩件事在時間線上本來就是矛盾的。
不是說領導個人能力不重要,而是得建立"政策生命保障機制"。像深圳搞的法定機構改革就是個好例子,重大決策必須經過專家委員會和市民聽證會。去年有個重點片區開發方案,就因為公眾參與環節沒達標,硬是推遲了半年才啟動。
再比如說新加坡的公務員體系,人家搞的是"政策遺產繼承制"。新部長上任頭三個月不準提新方案,必須先把前任的政策吃透。這種制度安排,確實能避免"人亡政息"的尷尬。
問:說到底這還是人治思維的殘留吧?
答:不全對!現在各地推行的"重大決策終身負責制"就在倒逼領導干部。去年某省有個招商項目暴雷,已經升遷的前任領導照樣被追責,這事給官場震動不小。
問:那怎么平衡創新與延續性?
答:得建立政策"版本更新"機制。就像手機系統升級,既要保留核心功能,又要修復bug。浙江的數字政府改革就是這么干的,十年間迭代了八個版本,但底層架構始終沒變。
舉個接地氣的例子,北京胡同改造項目。原本每任領導都有自己的改造方案,后來成立由老住戶、設計師、商家組成的共治委員會?,F在不管誰當區長,改造方案都得過"胡同議事會"這關,政策連續性明顯改善。
說到底,"人存政舉人亡政息"這個千年難題,本質上考驗的是制度韌性。既要發揮領導干部的主觀能動性,又得用制度框住個人意志。就像造房子,既要有設計師的創意,更要打好鋼筋混凝土的地基。什么時候咱們能把好政策變成"傳家寶"而不是"快消品",這難題才算真正破解。
地址: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白蕉科技工業園白蕉南路33號(2號廠房)之4
電話:021-56789123
傳真:021-56789123
手機:13800138000
郵箱:admin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