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者:admin 時間:2025-07-02 00:02:23
??? 藏在茶山里的"寶藏中學"
你聽說過云南思茅一中嗎?就是那個被當地人稱為"普洱教育名片"的學校。前陣子跟朋友聊起云南的教育資源,有個在茶廠工作的老哥一拍大腿:"我家姑娘去年考上思茅一中,現在回家張口閉口都是'我們學校茶園基地',比我這做了二十年茶葉的還專業!"這話倒讓我好奇了——這所邊疆地區的中學,憑啥能讓人念念不忘?
說實在的,第一次聽說云南思茅一中的建校史還真有點意外。上世紀50年代建校時,老師們得騎著馬去寨子里動員學生,教室是竹樓改建的,雨季上課能聽見屋頂的雨滴聲合著讀書聲?,F在的00后學生可能很難想象,當年他們的學長學姐要背著米袋走十幾里山路來上學。
不過你猜怎么著?正是這種"接地氣"的基因,讓學校發展出獨特的教學模式?,F任校長李老師在教師大會上常說:"咱們不能光盯著大城市的教育模式,得把普洱茶文化、熱帶雨林生態這些本土元素揉進教學里。"去年新建的校園科技館里,就專門設了個"普洱茶發酵實驗室",學生們能用顯微鏡觀察茶葉轉化過程,生物課這么上誰能不愛?
有網友開玩笑說思茅一中盛產"跨界學霸",這話還真不假。去年全省中學生創新大賽上,有個叫巖溫的傣族男生拿了特等獎。他設計的太陽能曬茶裝置不僅申請了專利,還在學校茶園里實際應用了。最絕的是這孩子在校園藝術節上跳的孔雀舞視頻火遍抖音,評論區都在問:"這真是物理課代表?"
學校課程表里藏著不少小心思:- ?? 必修的"鄉土課":每學期20課時,內容從普洱茶制作到少數民族語言- ?? 實驗室24小時開放:有個高三學生為了觀察咖啡豆發酵,在生物實驗室通宵記錄數據- ?? 非遺傳承人進課堂:每周三下午,傣族剪紙、哈尼族刺繡大師輪流來校授課
可能你會問:整這些花里胡哨的,高考成績能行嗎?嘿,這話問到點子上了!去年學校一本上線率比五年前翻了近一倍,有個考進北大的女生在畢業演講里說:"在茶藝社泡了三年茶,倒讓我悟出了化學平衡的精髓。"這話聽著玄乎,其實正體現了學校提倡的"生活即教育"理念。
更硬核的是他們的"雨林科考隊"。每年寒暑假,師生們會深入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做生態考察。去年有個小組發現了一種新型地衣,論文都發在省級期刊上了。用地理老師的話說:"咱們這的學生,閉著眼都能畫出普洱市的海拔等高線圖。"
"學校管理嚴不嚴?"
這么說吧,早讀課能在操場上看到邊背單詞邊晨跑的學生,晚自習下課鈴響后半小時,教室里照樣亮著燈——不過都是自愿留下的。
"外地學生能適應嗎?"
有個從昆明轉學來的男生,開始吃不慣食堂的酸筍煮魚,半年后居然在美食社學會了做傣味包燒?,F在他爸媽都說孩子比以前更開朗了。
"特色課程會不會耽誤學習?"
2023屆有個藝術特長生,靠著在茶藝課研發的"古樹茶鑒別法",拿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,高考加了20分。
跟副校長聊天時,他透露了個"大計劃":正在籌建東南亞留學生部,打算把緬甸、老撾的華裔學生也招進來。想想看,將來校園里可能同時回蕩著漢語、傣語和老撾語的讀書聲,那畫面不要太帶感!
不過也有老師擔心步子邁太大,比如教語文的楊老師就嘀咕:"別整成網紅學校,忘了教書育人的本分。"這話在理,但看看今年剛揭牌的"數字農業實驗室",學生們已經在用無人機給校園后山的茶園做病蟲害監測了——傳統與現代的融合,或許正是這所邊疆中學的生存之道。
說到底,云南思茅一中最打動人的,不是它拿了多少獎牌,而是那種"山野間長出的教育智慧"。就像他們校訓寫的:"茶香伴書聲,雨林育英才",在這讀書的孩子,走出去時身上都帶著普洱茶的醇香和熱帶雨林的生機。這樣的學校,你說它能不特別嗎?
地址:上海市奉賢區四團鎮四平路51號2幢
電話:021-56789123
傳真:021-56789123
手機:13800138000
郵箱:admin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