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者:admin 時間:2025-07-01 23:26:18
不知道你發現沒?現在刷手機的時候,十個視頻里八個都在喊"老鐵們看過來",但真正能讓人停下劃屏的,往往是那些操著方言、穿著工裝的大哥大姐,在自家院子里跟你掏心窩子說話的場景。這就是"我們的講場"的魅力??!你別說,這個接地氣的交流方式,最近可是火得一塌糊涂。
前兩天刷到個視頻,山東的李大姐在自家菜園子里,邊摘黃瓜邊聊年輕人恐婚現象。她既沒專業設備也沒提詞器,就憑二十多年婚姻經驗侃了十分鐘,愣是收獲了50萬點贊。這讓我突然明白,"我們的講場"能火起來,關鍵就仨字——真、近、活。
說實在的,現在網上那些過度包裝的內容看多了,突然冒出個穿著圍裙、曬得黝黑的大叔跟你聊國際油價,這反差感絕了!不過也有人犯嘀咕:這種草根式的表達,真能長久嗎?
去年冬天親眼見過個有意思的事。我家小區門口賣煎餅的王叔,原本連微信支付都整不明白,現在天天舉著自拍桿直播。你猜他說啥?"老鐵們,今天的薄脆為啥這么脆?因為我閨女考試得了滿分!"這種把日常生活揉進專業領域的玩法,可不就是"我們的講場"的精髓么。
更絕的是,有次看他直播間有人問:"叔,面糊配方能透露不?"王叔眼珠子一轉:"配方?我跟你講,關鍵得放兩勺當爹的驕傲!"這話一出,禮物直接刷屏了。你看,專業問題用生活智慧來解答,反而比正經教程更抓人。
可能有人會問:現在平臺這么多,為啥非得是"我們的講場"?這事兒得從去年某知識付費大V翻車說起。那位動不動就"底層邏輯""認知升級"的大佬,被網友扒出連自家洗衣機都不會用。反觀"我們的講場"上的電工老張,用一把螺絲刀演示家庭電路維修,七天漲粉八十萬。
這事兒說明啥?專業壁壘正在被生活經驗擊穿。現在的觀眾精著呢,寧肯聽真話糙理,也不愿吃包裝過度的精致廢話。就像我二舅說的:"那些穿西裝打領帶的,講的都是天上的云;穿汗衫戴草帽的,說的才是地里的苗。"
問:在信息爆炸的時代,為什么還需要"我們的講場"?答:恰恰因為信息太多,真實的聲音反而成了稀缺品。這里沒有百萬剪輯師,沒有專業話術,有的就是未經修飾的生活原聲。就像你更相信鄰居推薦的餐館,還是網紅打卡店?道理是一樣的。
見過太多人一上來就模仿大V,結果整得四不像。其實把握住三個"自己"就行:1. 講自己的故事——去年幫表弟策劃過賬號,他非要講企業管理,結果三天掉粉兩千。后來改聊擺攤被城管追的經歷,反而成了爆款2. 用自己的語言——東北大姐那句"這事兒整得跟酸菜缸似的,越攪和越有味兒",比多少專業比喻都傳神3. 曬自己的圈子——小區保安談社區治理,幼兒園老師聊兒童心理,這才是專業主播復制不了的優勢
最近注意到個有趣現象:很多年輕白領下班后,反而愛看"我們的講場"里大爺大媽嘮家常。問過幾個95后同事,得到的回答出奇一致:"看他們說話不費腦子,就像聽家里長輩聊天,特解壓。"看來在這個內卷時代,"我們的講場"還意外承擔起了心理按摩的功能。
不過話說回來,這種形式也不是沒爭議。上個月就有專家跳出來說"缺乏專業性的內容會誤導觀眾"。要我說啊,這事得看怎么理解"專業"。菜市場大媽三十年的砍價經驗,工地大叔二十年的施工技巧,這些難道不算另一種維度的專業?
說到底,"我們的講場"的價值不在于替代傳統知識傳播,而是開辟了多元化的表達通道。就像城市里既需要五星級酒店,也離不開街邊大排檔,知識的盛宴本來就應該酸甜苦辣咸樣樣俱全。下次再看到穿工裝的大哥在直播間里聊國際形勢,別急著劃走,說不定他能給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呢!
地址:珠海市吉大景園路6號第四層A19房
電話:021-56789123
傳真:021-56789123
手機:13800138000
郵箱:admin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