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者:admin 時間:2025-07-02 00:08:37
??你發現沒?同樣在工作的人,有人覺得是混日子,有人卻像打了雞血似的天天搞事情。差別就在這兒——他們是不是在用"為渴望而創"的心態做事。
別急著下定義,咱們先看個真實案例。我認識個做手工皂的姑娘,大學專業是會計。按說應該老老實實當個財務,可她愣是辭職搞起了冷制皂。問為啥?她說每次聞到皂香就想起小時候奶奶用茶籽粉給她洗頭,"就是心里癢癢,不干這個我睡不著覺"。
這不就是典型的"為渴望而創"嗎?不是說非得搞大事,而是把內心那個小火苗當指南針。就像《月亮與六便士》里的斯特里克蘭,放著股票經紀人不當非要畫畫,這種"不畫會死"的勁頭才是關鍵。
有人可能要問:"那我天天想著暴富算不算渴望?"問得好!這里要敲黑板了——真正的渴望有三個鐵標準:- 睡醒第一念頭就是它- 遇到困難反而更來勁- 不圖即時回報也愿意投入
舉個反例,我表弟前年迷上炒幣,天天喊著"財務自由",結果跌了30%就哭爹喊娘。這不是渴望,是貪念。真正的創造者,像發明家詹姆斯·戴森,搞了5127次吸塵器原型才成功,人家圖的是解決問題,不是馬上數錢。
別以為"為渴望而創"是雞湯,這里面的門道可多了。咱們拆解下具體步驟:1. 記錄心流時刻:隨身帶個小本子,記下做什么事會忘記吃飯2. 搞個"渴望清單":把那些想想就興奮的點子全寫下來,哪怕看起來不靠譜3. 最小可行性測試:別等萬事俱備,先做個簡易版試試水
拿我自己說事吧。去年突然迷上做科普視頻,雖然完全不懂剪輯,但硬是拿手機拍了20期。結果前19期播放量都沒過百,第20期突然爆了10萬+。要不是憑著那股"就想把知識講明白"的勁兒,早在前三期就放棄了。
說到這兒得潑盆冷水,很多人容易踩的坑:- 把欲望當渴望:想要豪車名表是欲望,想設計出更好的汽車才是渴望- 急著要結果:創新這事就像種竹子,前四年只長3厘米,第五年竄到15米- 閉門造車:真正的好創意要經得起市場檢驗,別活在自己世界里
有個朋友做原創首飾,最開始只按自己喜好設計,三個月沒開張。后來在夜市擺攤跟顧客聊天,發現大家更喜歡能日常佩戴的款式。調整方向后,現在月流水過5萬了。看吧,渴望不是固執,得學會聽市場說話。
可能有人要杠了:"說得輕巧,現實很骨感啊!"這話對也不對。福布斯做過調查,持續創業者中有78%的人表示,就算項目失敗也不后悔,因為獲得了:- 解決問題的能力- 抗壓的鋼鐵神經- 跨領域的知識儲備
更別說那些成了的案例。像B站創始人徐逸,當年就是個動漫愛好者,憑著"想讓同好有個聚集地"的念頭,愣是從小破站做到上市。這種成就,光靠打工是換不來的。
肯定有人要問:"要吃飯的啊,總不能餓著肚子追夢吧?"這就得說個重要概念——創造性生存。簡單說就是白天上班養夢,晚上搞副業追夢。有個數據挺有意思:2023年中國靈活就業者里,35%的人都在用這種方式過渡。
認識個程序員小哥,本職工作寫代碼,業余時間開發獨立游戲。去年steam上架了個解謎游戲,雖然沒爆火,但足夠cover開發成本了。他說:"現在每天下班就像去創業,這種狀態反而比裸辭更踏實。"
說實話,"為渴望而創"不是萬能藥。可能會碰得頭破血流,可能要面對家人不理解。但就像登山的人說的——山就在那里。有些事現在不做,可能一輩子都做不了。
心理學有個"臨終遺憾調查",排第一的就是"沒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"。所以啊,與其老了拍大腿,不如現在就開始。哪怕每天只花半小時,在渴望的事情上動動手,誰知道會擦出什么火花呢?
地址:玉林市萬良路296-2號(原萬良路南側)
電話:021-56789123
傳真:021-56789123
手機:13800138000
郵箱:admin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