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者:admin 時間:2025-07-02 03:10:49
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?小時候搖頭晃腦背課文時,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就特別容易讓人記住。等自己當了父母再陪孩子讀,突然發現這短短幾百字里,藏著咱們中國人代代相傳的做人道理。今兒咱們就來掰開了揉碎了聊聊,這篇課文到底有啥魔力?
記得去年給三年級小侄女輔導作業,她指著課本直嚷嚷:"這故事也太簡單了吧?"我拿過書一看,可不是嘛!故事線就三句話:群眾喝水難→紅軍挖井→百姓立碑。但仔細想想,越是簡單的敘事,越能承載厚重的文化基因。
去年教師節回母校,當年教語文的張老師還念叨:"你們那屆學生啊,現在都當爸媽了還記著'吃水不忘挖井人',知道為啥嗎?"沒等我接話,老爺子自己揭曉答案:"因為這是刻在骨子里的感恩教育!"
你仔細品品,這可不就是咱們現在常說的飲水思源嘛?但課文妙就妙在沒直接說教,而是用三個具體場景傳遞價值觀:- 對比手法:以前吃水要跑老遠 vs 現在家門口就有井- 細節描寫:戰士們"連夜"挖井的急迫- 象征意義:石碑不僅是紀念碑,更是精神傳承
有次跟教材編委會的老師聊過,他們選這篇課文時特別看重"敘事留白"。就像中國畫講究留白,課文里沒寫村民后來怎么維護水井,但孩子們自然會思考——得了便利之后要怎么做?這不就是最好的思辨教育嗎?
前陣子看到個挺有意思的調查,00后學生票選"最難忘課文",這篇居然排進前三。有學生在問卷里寫:"現在用自來水方便得很,但每次停水時就會想起紅軍挖井的故事。"你看,經典文本的生命力就在于能跨越時空產生共鳴。
去年成都某小學搞創新課堂,老師帶著孩子們用"劇本殺"形式重演課文。扮紅軍的娃累得滿頭大汗:"挖井太不容易了!"演村民的孩子自發給"紅軍"遞水擦汗。這種沉浸式體驗,可比干巴巴念課文管用多了。
最近重讀時突然悟了——它其實在教我們兩個做人道理:1. 得到幫助時要記得感恩:就像村民自發立碑紀念2. 有能力時要主動助人:紅軍看到群眾困難馬上行動
有回聽90后的年輕老師說課,她把課文和當代"996"加班族聯系起來:"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付出不被看見,但你看課文里的紅軍,他們挖井時也沒想著要立碑啊!"這話說得在理,純粹的善意本來就不該計較回報。
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有,課文里有個特別戳心的細節——石碑上刻的是"吃水不忘挖井人",而不是"吃水不忘毛主席"。這細微差別可大有講究,它強調的是感恩具體做事的人,而不是單純歌頌領袖。這種價值取向,放在今天依然閃閃發光。
前年疫情最緊那會兒,武漢有小區居民自發在樓道貼感謝信,開頭就是"吃菜不忘送菜人"。你看,經典文本的影響力就是這樣,總能在關鍵時刻喚醒集體記憶。這種文化基因的傳承,不就是語文課最該教會孩子們的東西嗎?
下次再聽孩子背這篇課文,別光顧著糾正發音。不妨坐下來聊聊:如果你們班要打口新井,誰會主動當"小紅軍"?打完井又該怎樣維護?保準能激發出比標準答案更有意思的思考。說到底,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就像顆種子,早在我們搖頭晃腦背書時,就把感恩和責任的基因種在了心田里。
地址: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鹽田社區銀田工業區A6棟310
電話:021-56789123
傳真:021-56789123
手機:13800138000
郵箱:admin@vip.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