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者:admin 時間:2025-07-01 20:59:45
你有沒有聽過朱廣權用新聞腔調報菜名?那種正經八百的播音范兒,突然蹦出"糖醋排骨配米飯,麻辣香鍋加冰飯",彈幕直接笑炸。這位央視段子手硬是把菜單念成了單口相聲,押韻押得比歌詞還絲滑,段子編得比脫口秀還上頭。這種"朱廣權版報菜名"的魔性操作,到底藏著什么讓人欲罷不能的密碼?
朱廣權在《共同關注》里報天氣時,早就練就了"押韻狂魔"的本事。有次臺風天他張口就來:"狂風暴雨在發飆,宅家點外賣要趁早"。后來某次美食專題,這哥突然開大,把東北菜報得跟快板似的:"小雞燉蘑菇,鐵鍋燉大鵝,酸菜白肉血腸鍋,凍梨凍柿子管夠嗑"。這波操作直接讓網友跪求"報菜名合集",硬是把新聞節目看成了美食綜藝。
看過他報菜名的都記得,每道菜必須帶三個要素:食材特色、烹飪手法、地域文化。比如報川菜:"麻婆豆腐紅油滾,夫妻肺片辣嘴唇,回鍋肉片煸得香,擔擔面里藏乾坤"。這哪是報菜名,分明是開美食地理課。更絕的是他總在正經和搞笑之間精準卡點,上一秒還在說"傳統工藝傳承千年",下一秒突然接"吃完記得擦嘴邊油鹽"。
仔細琢磨朱廣權的報菜名,會發現三重語言魔法:- 新聞腔調混搭網絡梗:用播報國家大事的語氣說"臭豆腐配大蔥,吃得就是這酸爽"- 四六句押韻強迫癥:"油燜大蝦紅亮亮,糖醋里脊脆生生,三鮮餃子元寶樣,韭菜盒子烙得香"- 畫面感轟炸機:說蘭州拉面非要加"一清二白三紅四綠",報廣東早茶必帶"蝦餃透亮像水晶,叉燒包開口笑盈盈"
有次介紹重慶火鍋,他直接來段貫口:"毛肚七上八下,鴨腸三提三放,腦花要煮夠鐘點,黃喉講究脆爽..."火鍋店老板都直呼內行。更損的是他總在美食誘惑里藏點溫馨提示:"麻辣燙雖過癮,菊花殘滿地傷",這種反差萌讓人笑到噴飯。
朱廣權版報菜名火出圈后,抖音上冒出一堆模仿視頻。數據顯示,相關話題播放量突破5億次,最火的"報菜名rap"被做成手機鈴聲。有外賣平臺抓住商機,推出"朱廣權同款套餐",訂單量暴漲300%。這波操作證明,傳統美食需要新式表達。
年輕人為什么買單?表面看是沖著搞笑,深層是對文化認同的渴求。當朱廣權用新聞腔調報菜名時,既保留傳統報菜名的儀式感,又加入鬼畜元素解構嚴肅。就像把宮保雞丁做成分子料理,既熟悉又新鮮。有網友說:"聽他報菜名,感覺吃外賣都吃出了文化自信。"
可能有人會問:這種娛樂化表達會不會消解美食文化?看看網友反應就知道——大家聽完段子真會去搜"文思豆腐怎么做",會對著報菜名視頻查各地美食地圖。朱廣權自己說過:"用年輕人聽得懂的話講傳統,文化才能活起來。"
這種創新其實暗合傳播規律。心理學研究顯示,押韻語句的記憶度比普通句子高40%。當報菜名變成語言藝術,螺螄粉不再只是臭味食物,而是"酸筍發酵的時空膠囊"。有家長反饋,孩子因為朱廣權的段子,主動要求做麻婆豆腐學成語"膾炙人口"。
下次再聽到朱廣權版報菜名,別光顧著笑。那抑揚頓挫里藏著方言密碼,嬉笑怒罵中裹著文化基因。從《報菜名》貫口到新聞段子,傳統技藝換了件衛衣,照樣能唱響新時代的煙火氣。畢竟,能讓人笑著記住的美食文化,才是真的有味道。
地址:珠海市高新區唐家灣鎮軟件園路1號生活區BEE+眾創空間219室D區(集中辦公區)
電話:021-56789123
傳真:021-56789123
手機:13800138000
郵箱:admin@vip.qq.com